她虽然走了,但我很难忘记医护人员给予我们的温暖
2月14日上午,东院创伤骨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访客,来人很配合地在病区门口登记测体温后,径直走到护士站,“护士长,我又来打扰您了!”隔着遮住大半边脸的口罩,我依然能够认出面前这个彬彬有礼的中年男子是昨天刚刚去世的28床的儿子。“护士长,谢谢您和科里所有的护士对我老母亲的照顾,她虽然走了,我这做儿子的很难忘记我妈在弥留之际所有的医护人员给予我们全家人的温暖,我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请您转交给科室里每一个医生护士,转达我们全家的谢意!”说完这些,我看到男子眼里闪动的泪花……当时我怔在那里,心里涌动着感慨感动,无言而立!
在临床上,我收到过形形色色的感谢信,手术成功,病人康复,家属用感谢信、锦旗的形式表达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但像今天这样的感谢信,是他的亲人离开后的第二天,还要特意赶过来给我们送感谢信,让我的心难以承受情深之重。
“感谢创伤骨科每一个医生护士给我母亲专门的照顾……疫情当前,你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一张普通的信纸,字迹工整,情真意切。
85岁老人年前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左腿股骨颈骨折,老人合并非常严重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三级,已经到了肾衰竭程度,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治疗,手术前,王树相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充分评估病人的全身状况,全面权衡肝功肾功凝血功能等各个指标,制订了安全可行的手术计划,赶在大年三十之前成功进行了左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手术很顺利,术后老人继续做血液透析,安全渡过了围手术期,责任护士按时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及下地活动的指导,一切向着康复的方向迈进。然而病人合并多种复杂慢性病症,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2月5日早晨老人突然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食欲不振,整个人低糜下去,急查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等,各项指标的反馈报告着逐渐不容乐观的现实,先是血红蛋白报危急值,然后凝血时间也接着报危急值,一个个濒危的化验报告传递着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已经出现了嗜睡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对症补液,紧急输冷沉淀,输红细胞……
根据老人急剧变化的危重病情,护士长紧急安排把护士站对面的病房调整成临时监护病房,原来拥挤的三人房间调整成温馨宽敞的两人间,一张病床一张陪护床。环境安静了,距离护士站近了,医生护士更容易及时地处理随时发生的危急情况。
三四天的时间,老人的病情像过山车,每天都有危急值传递过来,她有时清醒有时嗜睡,她的老伴一直握着她的手,不肯去休息,他说“我怕一闭上眼睛啊她就走了”,老两口都是3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是大学同学,感情特别好。有两次 ICU的医生来会诊建议转过去治疗,老人拒绝,说“就在这里吧,在这里我能看到她,在这里很安静很温暖……”老人说这话时,像自言自语,也像说给老伴听,在一旁的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尽管我们医护团队竭尽全力实施及时的抢救治疗方案,老人还是走了,在元宵节那天上午,血氧突然急剧下降,腹部膨隆,血压下降……病人的老伴,他一直握着她的手,拒绝气管插管,“走吧,这里很安静,很温暖,看到你不痛苦我心安了……”那一刻,很静,我的泪无声地不停地流下,只有这时候才感觉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如此苍白无力!
当医学的无力也能赢得病人的感恩和感谢,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护人员的职业真谛。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感谢信,我彻底领悟了美国外科医生特鲁多的这段话。
胃肠外科也同样收到了一封充满激情的感谢锦旗
正值控制疫情的艰难时期,医院迅速做出反应,每个病区紧闭的大门,严格的陪护制度,人人口罩防护等措施无不体现了大家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的决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同样,有一群人温暖着我们坚守岗位的一线医护人员。
那日天气出奇的冷,天空还飘洒着零星的雪花,一位出院患者怀揣着一面感谢锦旗按响了西院区胃肠外科的大门门铃,值班护士接通了门铃“老师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可以帮您?”“我是来给你们送锦旗的,感谢你们这些日子对我们手术患者的照顾,正值新年,你们辛苦了,我想当面谢谢你们。”“老师,现在是特殊时期,为了所有病患和家属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不能请您进来,您的心意我们收到了。”值班护士心里暖暖的,又不好意思拒绝老人的好意,因为在这样一个艰难时期,这面锦旗从制作到送达一定耗费了老人不少的精力,显得更加珍贵。“要不然我把医生护士长找来,咱们门外接受您的心意吧。”老人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非常理解和配合我们。
疫情面前,没有大事小情,所有关于健康和防疫的工作,都是第一位,我们不怕病毒,大家的理解和配合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我们相信,祖国终究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民终将平安健康!